具有寬磁滯回線、高矯頑力、高剩磁,一經磁化即能保持恒定磁性的材料。又稱硬磁材料。實用中,永磁材料工作于深度磁飽和及充磁后磁滯回線的第二象限退磁部分。常用的永磁材料分為鋁鎳鈷系永磁合金、鐵鉻鈷系永磁合金、永磁鐵氧體、稀土永磁材料和復合永磁材料。
①鋁鎳鈷系永磁合金。以鐵、鎳、鋁元素為主要成分,還含有銅、鈷、鈦等元素。具有高剩磁和低溫度系數,磁性穩(wěn)定。分鑄造合金和粉末燒結合金兩種。20世紀30~60年代應用較多,現(xiàn)多用于儀表工業(yè)中制造磁電系儀表、流量計、微特電機、繼電器等。
②鐵鉻鈷系永磁合金。以鐵、鉻、鈷元素為主要成分,還含有鉬和少量的鈦、硅元素。其加工性能好,可進行冷熱塑性變形,磁性類似于鋁鎳鈷系永磁合金,并可通過塑性變形和熱處理提高磁性能。用于制造各種截面小、形狀復雜的小型磁體元件。
③永磁鐵氧體。主要有鋇鐵氧體和鍶鐵氧體,其電阻率高、矯頑力大,能有效地應用在大氣隙磁路中,特別適于作小型發(fā)電機和電動機的永磁體。永磁鐵氧體不含貴金屬鎳、鈷等,原材料來源豐富,工藝簡單,成本低,可代替鋁鎳鈷永磁體制造磁分離器、磁推軸承、揚聲器、微波器件等。但其磁能積較低,溫度穩(wěn)定性差,質地較脆、易碎,不耐沖擊振動,不宜作測量儀表及有精密要求的磁性器件。
美國物理學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儲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則將這一思想變成了現(xiàn)實。 為了實現(xiàn)磁芯存儲,福雷斯特需要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應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磁化閾值。他找到在新澤西生產電視機用鐵氧體變換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國老陶瓷專家,利用熔化鐵礦和氧化物獲取了特定的磁性質。
對磁化有明確閾值是設計的關鍵。這種電線的網格和芯子織在電線網上,被人稱為芯子存儲,它的有關專利對發(fā)展計算機非常關鍵。這個方案可靠并且穩(wěn)定。磁化相對來說是的,所以在系統(tǒng)的電源關閉后,存儲的數據仍然保留著。既然磁場能以電子的速度來閱讀,這使交互式計算有了可能。更進一步,因為是電線網格,存儲陣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訪問,也就是說,不同的數據可以存儲在電線網的不同位置,并且閱讀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這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它是交互式計算的革新概念。福雷斯特把這些專利轉讓給麻省理工學院,學院每年靠這些專利收到1500萬~2000萬美元。
當遇到高頻干擾信號時,電容的容抗較小,將磁環(huán)的電感短路,從而使共模扼流圈失去作用。 根據干擾信號的頻率特點可以選用鎳鋅鐵氧體或錳鋅鐵氧體,前者的高頻特性優(yōu)于后者。錳鋅鐵氧體的磁導率在幾千---上萬,而鎳鋅鐵氧體為幾百---上千。鐵氧體的磁導率越高,其低頻時的阻抗越大,高頻時的阻抗越小。所以,在抑制高頻干擾時,宜選用鎳鋅鐵氧體;反之則用錳鋅鐵氧體。或在同一束電纜上同時套上錳鋅和鎳鋅鐵氧體,這樣可以抑制的干擾頻段較寬。 磁環(huán)的內外徑差值越大,縱向高度越大,其阻抗也就越大,但磁環(huán)內徑一定要緊包電纜,避免漏磁。 磁環(huán)的安裝位置應該盡量靠近干擾源,即應緊靠電纜的進出口。
磁芯大戰(zhàn)的玩法是游戲雙方各寫一套程序,輸入同一部電腦中,這兩套程序在電腦的存儲系統(tǒng)內互相追殺。因為它們都在電腦的存儲磁芯中運行,因此得到了磁芯大戰(zhàn)之名。這個游戲的特點在于雙方的程序進入電腦之后,玩游戲的人只能看著屏幕上顯示的戰(zhàn)況,而不能做任何更改,一直到某一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的程序完全“吃掉”為止,所以磁芯大戰(zhàn)只能算是程序員們的一個玩具。由于用于游戲的程序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因此長久以來,懂得玩“磁芯大戰(zhàn)”的人都嚴守一項不成文的規(guī)定:不對大眾公開這些程序的內容。然而1983年,這項規(guī)定被打破了??贫鳌者d在當年一項杰出電腦獎得獎人頒獎典禮上,作了一個演講,不但公開證實了電腦病毒的存在,而且還告訴所有聽眾怎樣去寫自己的病毒程序。他的同行全都嚇壞了,然而這個秘密已經流傳出去了。1984年,情況更復雜了。這一年,《科學美國人》月刊的專欄作家在5月刊寫了篇討論磁芯大戰(zhàn)的文章,并且只要寄上兩美元,任何讀者都可以收到有關如何編寫程序的提綱,在自己家的電腦中開辟戰(zhàn)場。就這樣,潘多拉之盒被打開了,許多程序員都了解了病毒的原理,進而開始嘗試編制這種具有隱蔽性、攻擊性和傳染性的特殊程序。到了今天,電腦病毒已經成為了電腦世界的瘟疫。磁芯大戰(zhàn)的作者們萬萬不會想到:它們的玩具竟然會給世界帶來如此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