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確提出蜀繡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繡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其實,蜀繡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于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據(jù)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yǎng)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zhàn)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繡,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繡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時至宋代,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成都地區(qū)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盛產絲帛,因此蜀錦蜀繡的制作生產“冠于天下”。
蜀錦是中國四川生產彩錦,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漢至三國時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所產特色錦的通稱。以經向彩條和彩條添花為特色。
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早期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朱啟鈐《絲繡筆記》:“蓋春秋末時蜀未通中國,鄭、衛(wèi)、齊、魯無不產錦?!庇衷疲骸白允裢ㄖ性検挛鳚u,魏晉以來蜀錦勃興……”西漢時,蜀錦品種、花色甚多,用途很廣,行銷全國。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短接[》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清代蜀錦得到恢復,并受到江南織錦很大影響,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特色。雨絲錦是利用經線彩條寬窄的相對變化來表現(xiàn)特殊的藝術效果;月華錦則是利用經線彩條的深淺層次變化為特點。月華錦牽經時要根據(jù)彩條配色以及經線配色的編號,按彩條的次序、寬窄、色經的深淺變化規(guī)律來排列籆子,每牽完一柳頭,必須調換一部分篗子,稱為“手換手”,此為蜀錦獨有的牽經方法。
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唐宋以來使用束綜提花的花樓織機?,F(xiàn)代蜀錦采用的是分條整經的方式,適宜于牽彩條經?,F(xiàn)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傳統(tǒng)構圖大體可分為雨絲錦、方方錦、條花錦、散花錦、浣花錦和民族錦六種。
繡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并根據(jù)繡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xiàn)繡物的質感,體現(xiàn)繡物的光、色、形,把繡 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tài)等。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