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刺參又稱灰刺參、刺參、灰參、海鼠,也就是人們俗語中的刺參。它體長20-40厘米,體呈圓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guī)則的圓錐形肉刺(稱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3行縱帶,用于吸附巖礁或匍匐爬行??谖挥谇岸耍诟姑?,有楣?fàn)钣|手20個,肛門偏于背面;皮膚粘滑,肌肉發(fā)達(dá),身體可延伸或卷曲。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huán)境而異,喜棲水流緩穩(wěn)、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xì)沙海底和巖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溫高時進(jìn)行夏眠;環(huán)境不適時有排臟現(xiàn)象;再生能力很強(qiáng),損傷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刺參分布于中國的黃海、渤海交界處蓬萊海域、遼寧、山東、和河北沿海,主產(chǎn)于青島,大連、長山島、威海、煙臺等,捕撈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撈量,7-9月是刺參夏眠季節(jié)。宮品刺參體壁厚而軟糯,是海參中質(zhì)量的一種,被譽(yù)為“參中之冠”。
梅花參又稱鳳梨參。體長一般60-75厘米,最長可達(dá)1.2米,寬約10厘米,高約8厘米,是海參綱中的一種。背部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呈梅花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又稱“鳳梨參”。皮膚內(nèi)的骨片很簡單,一種是微小、重疊和密集的顆粒體;另一種是纖細(xì)和分枝2-3次、不規(guī)則的X形體。生活時體色艷麗,背呈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棲息于水深3-10米的珊瑚沙底;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中國主要產(chǎn)于南海的西沙群島。它體大肉厚,品質(zhì)佳,是中國南海的食用海參中的一種。
綠刺參俗名方刺參、方參。以西沙群島、海南島南部及廣西北海、洞洲島等海域產(chǎn)量較多。體呈四方柱形。一般體長30厘米。沿著身體的棱角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腹面管足很多,排列成3個縱帶,中央一帶較寬??诖?,稍偏于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體濃綠色或黑綠色,肉刺頂端為橙黃或橙紅色,觸手基部灰白色,末端帶灰黑色,管足為灰黑色。
海參觸手的形狀是分目的重要依據(jù),枝形觸手見于枝手目海參;盾形觸手見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參,羽形觸手見于無足目海參,指形觸手見于指手目海參。海參觸手的數(shù)目常為10個、15個、20個、25個或30個,一般均為5的倍數(shù),但也有12個的海參的體壁柔韌,富于結(jié)締組織,厚薄隨種類而異,大凡體壁厚的種類均可食用,體壁薄的種類則失去食用價值。
不適合服用海叁的群體
1、少年兒童一般不應(yīng)多食海叁。
2、有類風(fēng)濕的人還要少吃或是不要吃海叁。
3、在吃一些某些中藥材時,還要少吃或不要吃。
4、風(fēng)寒感冒、全身發(fā)熱者不適合進(jìn)餐。
5、海叁潤五臟,滋津利濕,腸胃有濕、咳嗽有痰、舌苔厚膩者不適合服用。
6、脾胃虛寒勿食,但會有挑選的服食海叁健康保健食品。
7、發(fā)燒感冒及腹瀉病人,是臨時別吃海參。
8、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容易長期性服用海叁。
9、非常容易對蛋白質(zhì)過敏的人不容易多吃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