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生產隊伍較大、產值較高、品種較多、聲譽較盛的集中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和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湖南7個省。
20世紀80年代前期,基于“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體制格局,工藝美術行業(yè)形成了綜合管理、生產、教育、研究及交流傳播諸機制機能的龐大而整飭的運行體系。體系結構中,從中央到省、地、市縣的四級管理體制,統(tǒng)籌除外貿外的計劃指令、原料供應、資金分配、生產組織、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作研究、展覽宣傳、評比認證、藝術交流、學術團體和專業(yè)刊物等事業(yè)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每年都舉辦座談會、交流會、展覽會、評審會等專業(yè)活動,并有“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評價、榮典制度。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在程度的集約化中得到新的發(fā)展,其門類品種、藝術面貌、制作質量以及技藝類型和水平發(fā)揮都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按照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我國逐步施行進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并遵循“政企分開”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從此,由改革管理機構開始,轉型轉制的改革逐漸推展到全行業(yè),全國工藝美術運行體系日趨分化,民營企業(yè)和個體作坊則逐漸崛起。生產組織形式的這種調整變化盡管讓許多過來人都經歷了變革的陣痛,卻更加適合手工生產規(guī)律和特性,為工藝美術生產和創(chuàng)作的再度繁榮提供了條件。
中國工藝美術生產隊伍較大、產值較高、品種較多、聲譽較盛的集中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和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湖南7個省。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故都。隨著封建王朝的衰敗和崩潰,許多宮廷工藝流傳到民間,形成了生產特種工藝品為主的集中產區(qū)。的產品有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藍、雕漆、雕填漆器、宮燈、琉璃工藝品、紅木小件、首飾、絨制工藝品、絹花等。另外,北京的地毯、補花、京繡,也獨具地方特色。天津盛產地毯,也是中國地毯出口的主要口岸。產品以純羊毛手工栽絨地毯為主,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其他傳統(tǒng)產品有風箏、剪紙、楊柳青木版年畫和“泥人張”的彩塑、“刻磚劉”的刻磚藝術等。上海的工藝美術生產門類也很多,國內外稱著的有顧繡、絨繡、繡衣、地毯、玉器、象牙雕刻、漆器、首飾、黃草編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