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媽媽護理:
生活護理:營養(yǎng)膳食搭配、協助產婦全身擦浴。
專業(yè)護理:產褥期觀察、護理,產后心理指導,協助母乳喂養(yǎng)、乳房保健護理。
健康指導:協助產婦做產褥操,幫助產婦恢復健康。
日常服務:產婦營養(yǎng)餐制作,為產婦及嬰兒清洗衣物,打掃房間衛(wèi)生等。
健康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異常
新生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不適,家長需通過 “觀察體征、記錄數據” 判斷健康狀況,重點監(jiān)測以下指標:
1. 體溫監(jiān)測
測量方式:優(yōu)先選擇腋下測溫(、方便),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寶寶腋窩中央,夾緊 5 分鐘,正常體溫為 36-37.2℃;避免口腔 / 肛門測溫(新生兒不配合,易損傷黏膜);
異常處理:
體溫>37.5℃:先減少衣物、降低室溫,1 小時后復測,若仍發(fā)熱(>38℃),需就醫(yī)(新生兒發(fā)熱可能提示感染,不可自行用藥);
體溫<36℃:立即用毛毯包裹寶寶保暖,喂溫奶(提升體溫),若體溫持續(xù)偏低,需就醫(yī)(可能提示保暖不足或疾?。?。
2. 排便與排尿監(jiān)測
排便:
新生兒出生 24 小時內需排出 “胎便”(墨綠色、粘稠,無臭味),若 24 小時未排便,需就醫(yī)(排除腸道畸形);
母乳喂養(yǎng)寶寶:1-2 周內每天排便 2-5 次(黃色、糊狀),2 周后可能減少至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正?,F象,因母乳吸收好);
配方奶喂養(yǎng)寶寶:每天排便 1-3 次(黃色、較稠);
異常情況:排便帶血(鮮紅色 / 黑色)、水樣便(每天>6 次)、(排便困難、大便干結,持續(xù) 2 天以上),需就醫(yī)。
排尿:
出生 24 小時內排尿 1-2 次(尿液偏黃,因胎尿濃縮),3 天后每天排尿 6-8 次(尿液清澈或淡黃色);
異常情況:24 小時排尿<3 次(可能提示喂養(yǎng)不足或脫水)、尿液持續(xù)深黃(可能提示黃疸加重),需就醫(yī)。
3. 黃疸監(jiān)測
生理性黃疸:出生 2-3 天出現,4-6 天達到高峰,7-10 天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xù) 2-4 周),表現為面部、眼白發(fā)黃,寶寶精神好、吃奶正常,無需特殊處理(可適當曬太陽,每天 10-15 分鐘,避免暴曬,保護眼睛和會陰部);
病理性黃疸:出生 24 小時內出現、持續(xù)超過 2 周(足月兒)/4 周(早產兒)、黃疸程度重(蔓延至軀干、四肢)、寶寶拒奶、嗜睡,需立即就醫(yī)(可能需藍光,避免膽紅素腦?。?。
奶粉選擇與儲存
奶粉選擇:優(yōu)先選擇適合寶寶年齡段的配方奶(如 “0-6 月齡 1 段”),需符合國家食品標準(包裝上有 “GB 14880” 標識),避免隨意更換品牌(頻繁換奶可能導致寶寶腸胃不適);若寶寶有特殊需求(如乳糖不耐受、過敏),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選擇專用配方奶(如低乳糖配方、深度水解蛋白配方)。
奶粉儲存:
未開封奶粉:存放在陰涼、干燥、避光處(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熱源,如暖氣片、微波爐),無需冷藏;
已開封奶粉:開封后需在1 個月內用完,每次取粉后立即蓋緊奶粉罐蓋(防止受潮結塊或污染),不可放入冰箱(冰箱內濕度高,易導致奶粉吸潮變質)。
核心注意事項:規(guī)避健康風險,保障寶寶
禁止 “調奶誤區(qū)”
不隨意增減奶粉量:濃度過高(奶粉多、水少)會導致寶寶腸胃滲透壓升高,引發(fā)、腹脹,甚至損傷腎臟;濃度過低(奶粉少、水多)則導致營養(yǎng)不足,影響生長發(fā)育(如體重增長緩慢)。
不使用礦泉水 / 純凈水沖調:礦泉水礦物質含量高(如鈉、鈣),新生兒腎臟無法代謝,易增加腎臟負擔;建議使用煮沸后冷卻的自來水(符合飲用水標準),或選擇嬰幼兒專用飲用水。
不與其他食物混合:新生兒期(0-6 個月)除配方奶外,無需添加任何其他食物(如米湯、葡萄糖水、果汁)—— 米湯營養(yǎng)價值低,會占據寶寶胃容量,影響奶量攝入;葡萄糖水易導致寶寶口味變重,拒絕喝白開水,還可能引起血糖波動。
嚴格控制奶液保存時間
沖調好的奶液:室溫下(25℃以下)放置不超過 1 小時;冷藏(4℃以下)不超過 24 小時(需密封好,與其他食物分開存放);冷凍(-18℃以下)不超過 1 個月(建議分裝成單次喂養(yǎng)量,避免反復解凍)。
解凍與加熱:冷凍的奶液需先放入冰箱冷藏解凍(不可室溫解凍或用微波爐加熱),解凍后用溫水(40℃左右)隔水加熱(將奶瓶放入盛有溫水的容器中,輕輕搖晃奶瓶,使奶液均勻受熱),加熱后需在 1 小時內喝完,且不可反復加熱(反復加熱會滋生,破壞營養(yǎng))。
觀察寶寶的喂養(yǎng)反饋
排便情況:配方奶喂養(yǎng)的寶寶,大便通常為淡黃色或黃色,質地較稠(類似牙膏),每天 1-3 次(新生兒期可能次數更多,屬正常);若大便干結(如羊糞球狀)、腹瀉(水樣便、次數頻繁)、大便帶血或黏液,需及時就醫(yī)(可能是奶粉不適或腸胃問題)。
體重增長:新生兒期(出生后前 3 個月)體重每月增長約 600-1000g,若連續(xù) 2 個月體重增長緩慢(低于 500g / 月),需排查是否是喂養(yǎng)量不足、奶粉不適或其他健康問題(如消化吸收障礙),及時咨詢兒科醫(yī)生。
過敏信號:若寶寶喂養(yǎng)后出現皮疹(如濕疹加重、蕁麻疹)、嘔吐(頻繁吐奶,且呈噴射狀)、腹瀉、腹脹、哭鬧不止,可能是對配方奶中的成分(如牛奶蛋白)過敏,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更換為低敏配方奶。
其他細節(jié)
不 “躺著喂”(無人看護時):若讓寶寶獨自躺著喝奶,奶瓶可能會壓迫寶寶口鼻,導致窒息風險,且易吸入空氣引起脹氣。
定期更換奶嘴:奶嘴屬于消耗品,硅膠奶嘴建議每 1-2 個月更換一次(若發(fā)現奶嘴有破損、變形、老化,需立即更換),避免奶嘴孔變大或堵塞,影響喂養(yǎng)。
避免 “過度喂養(yǎng)”:按需喂養(yǎng)不是 “按需喂到飽”,若寶寶吃飽后會主動推開奶瓶、轉開頭,此時無需強迫喂養(yǎng) —— 過度喂養(yǎng)會導致寶寶腸胃負擔加重,還可能增加成年后肥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