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屬海參綱(Holothurioidea),是生活在海邊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動物,據今已有六億多年的歷史,海參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海參全身長滿肉刺,廣布于世界各海洋中。
我國南海沿岸種類較多,約有二十余種海參可供食用,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參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
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咸,,益精髓,攝小便,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海參具有、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腫瘤等作用。
刺參類:刺參科
刺參科包括仿刺參、梅花參、綠刺參和花刺參。
仿刺參又稱灰刺參、刺參、灰參、海鼠,也就是人們俗語中的刺參。它體長20-40厘米,體呈圓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guī)則的圓錐形肉刺(稱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3行縱帶,用于吸附巖礁或匍匐爬行。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肛門偏于背面;皮膚粘滑,肌肉發(fā)達,身體可延伸或卷曲。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huán)境而異,喜棲水流緩穩(wěn)、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巖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溫高時進行夏眠;環(huán)境不適時有排臟現象;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刺參分布于中國的黃海、渤海交界處蓬萊海域、遼寧、山東、和河北沿海,主產于青島,大連、長山島、威海、煙臺等,捕撈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撈量,7-9月是刺參夏眠季節(jié)。宮品刺參體壁厚而軟糯,是海參中質量的一種,被譽為“參中之冠”。
海參的內骨骼多不發(fā)達,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的許多微小石灰質骨片埋沒于外皮之下,數目一般都很多。觀察骨片應作些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取一小片皮膚,置于玻片上,然后滴1-2滴次氯酸鈉溶液于皮膚上,1-2分鐘,次氯酸鈉溶液會把皮膚組織腐蝕掉,而剩下骨片,再加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之下便能觀察清楚。海參骨片形狀美麗而多變,是海參分類最重要的依據,常見的骨片有桌形體、扣狀體、桿狀體、穿孔板、花紋樣體、輪形體和錨形體等。海參骨片數量很多,有人計算過1個丑海參(Holothuriaimpatiens)有約2000萬個骨片。
海參價格較貴,有些不法商人為了增重會往海參里摻糖,如何辨別呢?
看顏色,黑不黑。好的海參應該是灰褐色或黑褐色的,表面有光澤,腸子是灰色、白色的。摻了糖的劣質海參卻是烏黑的,顏色很深,腸子會變成紅色或黑色。
看形狀,捏一捏。好的海參身體勻稱,肉質結實,刺尖且完整,摸起來比較硬,不容易彎曲。摻了糖的海參則正好相反,身子容易彎,刺卻是直的。
加加熱,彎一彎。糖很容易溶化,買海參的時候可以想辦法為海參加加溫。最簡單的就是將手搓熱,然后把海參放在手里捂一會兒,等捂熱了,再抓住海參的兩頭,讓海參彎曲。如果發(fā)現海參變彎、變軟了,而且溫度越高,這種變化越明顯,就說明摻了糖。